在 Agoda 總部擔任 UX 設計師 2 週年記錄

Salie Chien
10 min readJun 18, 2021

--

攝於 2019 年聖誕節,前台在不同節日總會應景地佈置

照片不太應景,沒辦法,已經很久沒去辦公室了。從年初開始就斷斷續續地在家工作,今年沒衝回台灣,搶歌遊戲也玩到歌單都膩了,正在思考該不該買把吉他吵鄰居,還是先把工作兩週年的文章生出來好了。

進入正題前,可以先回顧一下我在進公司試用期滿和一年時的紀錄:

設計團隊

一年前的文章比較偏生活分享,這次就多說點公司的事好了。

相信很多人用過 Agoda 的服務訂飯店,但可能不知道 Agoda 草創於泰國普吉島,也因此產品開發總部設在泰國曼谷,於 2007 年被美國爸爸 Booking Holdings 收購後,和 Booking 其實是同一家母公司底下的線上旅遊服務品牌。而 Agoda 的設計團隊,也在近幾年從早期的 5 個人擴編到十倍的人數,全公司在世界各地則有超過 3,500 名員工。

Booking Holdings Brands (Source: Media Materials)

我一開始是做 Agoda Flights 飛機預訂的產品,當時 Flights 才剛上線,除了最基本訂機票的功能,連小孩子的乘客類型都還不支援。因此我在 Flights 的一年半裡有很多專案是在和產品經理和工程師緊密合作下,一起制定新功能的上線規格,有點像公司內部創業的感覺,每天都很有活力、上緊發條。

後來因為設計團隊定期的改組,我又做了半年多的 Product Marketing(每次都要解釋,公司有另外負責行銷活動的團隊,而 Product Marketing 是負責產品相關的 Promotion 流程或 SEO 等等),現在則負責飯店預訂的其中一個環節(還是不要說是哪個頁面,等下很多人來抱怨設計得不好 😂)。

也因為公司裡有許多產品(像我還沒做過飯店端的管理後台和客服系統),如果膩了或學得差不多,都有機會嘗試不同領域的產品,有時候工作文化或節奏也稍稍不同。

不過我們研究員很稀少,老實說一開始蠻挫折要攬起額外的工作量和專業,由設計師主導訪談和測試等等,當然過程中學習了很多。資料分析師也是距離設計師有點遠的角色,設計師主要還是依賴內部工具自己調資料比較快。總的來說,在 Agoda 當設計師有很多機會探索新的領域,不管是硬實力或軟實力,對當初只有兩年設計經驗的我來說,算是很寶貴的組織環境。

接下來想總結一下我覺得自己這兩年有比較多領悟的地方:

擁抱不確定性

記得跟第一個主管每個禮拜 1:1 面談時,我常常跟他說「好煩,產品經理規劃這個功能的目標都說不清楚?我怎麼知道要做什麼?」、「下一季的目標到現在還沒出來,好焦慮,不知道要幹麻。」。

習慣提前規劃的我,剛開始很不適應一些很沒條理的專案經理,尤其公司崇尚實驗精神(A/B testing),一些樂於擁抱不確定性的產品經理(或者說根本毫無頭緒)總是會丟給你一句:「先上線就知道了嘛!」,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立場可以把問題丟回去。但有時候遇到不可控因素,像是供應商時程而導致延宕產品開發流程,你可能等到換組了才會看到五個月前設計的東西上線。

疫情當下,我想大家都能體會各種大小事的高度不確定性,可能政府下午宣布明天開始封城,可能公司宣布即刻起在家上班兩週卻延長了 6 個月。尤其 Agoda 又處於高度競爭、求新求快的旅遊產業,可能這一季花了團隊十個人全心投入的專案,成效不如預期,下一季就轉移目標了。

雖然我還是個有條不紊的人,但也因為在公司練就了學會放下、且戰且走的心智,在日常生活上我也學會放過自己,不再把自己逼太緊。

設計師主導的專案:Flights 產品的選位子功能

習慣跨團隊/部門合作

這應該是以前只待過二十人小公司的我體會到最大的差異:會議量暴增!學會分配時間很重要,有一個小訣竅是設定只有自己的會議把時間鎖住,讓別人無法跟你約會議,或以前在辦公室的時候,抱著筆電到別的樓層工作。(完蛋,同事都知道了)

由於產品多、設計團隊大,一個產品線可能只有一到兩位設計師負責,但大家都是做同樣的產品,頻繁的溝通和合作是不可避免的情況,我相信也是類似規模的設計組織常遇到的困難:會議多、資訊不透明、設計文件不齊全。

這部分不僅是我自己,也是整個團隊都在思考的問題,如何讓不同小組的溝通合作更順暢,而不至於有兩個組都在做同一個功能而造成衝突,或是設計質量沒達到標準就被趕鴨子上架的情況發生。目前我們是透過每週的 critique 會議和 slack 設計討論群鼓勵大家分享手上的專案和進度,也鼓勵大家發現產品問題能踴躍回報,以兼顧產品品質。

🔥 雖然現在已經習慣會議滿滿的日常,但有時候到最後一刻才知道其他設計師在自己負責的頁面上加了新東西,還是會非常惱怒。

更多工作上的日常可以看這篇新文章:

另外是跨部門合作的部分,主要是指和行銷團隊、資料分析團隊或視覺創意團隊等一起合作專案,由於平常較少直接合作,但遇到一些專案,身爲主負責設計師必須衡量是否該拉跨部門的資源進來,以加速專案流程。雖然這種情況不多,但我知道遇到了也不用自己扛下來,硬是要畫我不擅長的 icon 或是出圖,而可以拿出來討論、要資源。

撇除偏見,保有同理心

不是在開玩笑,Agoda 真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雖然泰國人還是佔了一半,但你能想像到的國家從烏克蘭、墨西哥、印度到台灣都有。保有同理心這點我自己是從尊重文化開始,老實說從小生長在單一民族的台灣,一開始在公司看到白人就會假設是美國人,後來才發現也可能是法國人、俄羅斯人。

有一次坐我隔壁的印度同事眉心有紅色顏料的痕跡,我一開始很不好意思問,怕冒犯到對方的宗教文化,沒想到他打開手機,跟我分享他的樂趣是每天為供仰在家裡的小象神換衣服拍照。

雖然文化上還是有許多敏感話題,但以善意了解的出發點禮貌性的開口詢問,同事們都會敞開心胸,跟你分享家鄉的習慣和文化。公司類似福委會的部門也會不定期舉辦體驗活動,畫春聯、穿傳統服飾、拍影片宣導等等。

另外一點,我覺得是在台灣比較少體現的同理心,像我以前奴到身體不舒服還硬是去上班(怪我),擔心工作量落到同事身上怎麼辦。但泰國文化加上美商公司文化就會讓你去想,你明明有帶薪病假 30 天,為什麼不請!意思是,大家都很清楚請假是你的權利,只要工作提前安排妥當,即使是臨時病假,也能告知主管協助溝通,沒有人會在你請特休的時候一直敲 slack 要你回訊息(可以裝作沒看到)。

我覺得偏見和同理心可以相輔相成,試著撇除偏見能讓你保有更大的同理心,保有更多的同理心能減少偏見的產生。對設計師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訓練,因為團隊有來自各種文化的人,也能兼顧更廣大的使用者體驗。

英文報告不再需要講稿

這點可能不算領悟,但是是我自己蠻印象深刻的成長。還記得剛進公司的一個月還沒正式加入團隊做產品,主管帶我走一遍產品開發流程,三個禮拜之後要發表 design explorations & solutions 給設計大總監。我記得開會前二十分鐘我就到會議室準備,想說要開雙螢幕,可以在自己的筆電看講稿,但一直搞不定,後來主管到了就說不然換會議室,殊不知會議室設備其實 ok,只是 God Damn 我打不開講稿!

後來設計大總監來了,我就先把醜話說在前面「沒講稿我可能會遺漏一些東西」,大總監就說「你不需要講稿的」,但可想而知我報告得很爛。

後來,每週和產品經理過設計的會議我也還是會緊張,尤其是跟一些氣場很強或看起來很忙的同事,主管教我開會前重點式列下要討論的內容,多試幾次你就可以擺脫這些 notes 了。我認真試了,但幫助不算太大,後來我也沒放在心上。

攝於 2020 年 2 月,應邀分享 Agoda 設計流程,我也是背講稿硬邦邦地上場

但漸漸地,因為一些工作交接或分享專案進度會跟很多同事 1:1 會議,專案很雜也不太可能為了半小時的會議寫一堆要講的內容,但會議形式又是很輕鬆的討論,放下壓力後我反而能侃侃而談,現在分享四五十分鐘的簡報也再也不需要講稿了。

寫到這裡我才想起來,當初飛來曼谷面試時面對五個面試官講一個小時的作品,我也是緊張到看稿唸。相較於兩年前,當初進公司時設下「練習英文」的目標也算達成了!

學會照顧自己

這個部分和同理心有點重疊,但我想強調的是,因為公司文化讓我更重視自己各方面的健康也更愛自己。

請假是一點,雖然有時候請生理假沒太不舒服的時候還是會打開電腦工作,但是在身體狀況許可的前提下,而且沒人逼我 😂。假如要直接請兩週特休,也沒有人會阻擋、沒有人會說話,因為同 team 的同事可能就有一半的人請兩週,尤其是潑水節或聖誕節假期。

公司的福利也相當不錯,每年有上萬元的扣打可以按摩、剪頭髮、上課、買保健食品,可以報帳的時候按摩都可以不客氣的給兩百塊小費 😂

更重要的是,我學到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搬來曼谷的同時我捨棄了和家人朋友的相處時光,但我知道這只是個過程,我換來許多獨處的時間,我學會為自己準備一週的便當,我終於知道菜價(我曾經在超市打電話問媽媽一百塊的高麗菜會不會太貴),我更了解自己重視什麼,我體驗了海外跨國企業的工作經驗,達成當初為自己設定的小小目標,也清楚下一步該往哪裡去。

看過我之前文章的人,也知道一個人在海外生活有更多辛苦的地方,我也很感謝泰國選擇了我,在這個人情味和台灣有得比的國家,我體會到的溫暖讓我想家又捨不得離開。最後想許願設計團隊搬到台灣辦公室(畢竟我們有十來位台灣設計師),這樣應該可以待到退休。

兩個月前在蘇美島 WFH
👏 記得拍手、追蹤或 Donate 鼓勵我分享更多經驗 / 也可在 Calendly 預約我的時間 Let’s talk!

--

--

Salie Chien
Salie Chien

Written by Salie Chien

Product designer with curiosity and a growth mindset. Offering time on ADPList, or find me via LinkedIn.

No responses yet